• 横空雁阵尽诗行

    发表时间: 2025-04-25 来源:小青瓦

产品说明

  留鸟是一种跟着时节改变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,大雁便是这里边之一。早在《吕氏春秋》中,就有“季秋之月,候雁来”“孟春之月,候雁北”的记载。唐代诗人韩愈《鸣雁》中有“嗷嗷鸣雁鸣且飞,穷秋南去春北归。”的诗句。大雁迁飞时一般有着固定的队形,多为“人”字形、“一”字形等。在天高气爽的浩渺天边,那横空出世的雁阵不知招引了多少文人骚客的眼球,或直抒胸臆,或托物言志,或借景抒情,或借物喻人,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美丽诗行。

  最早吟咏大雁的诗句,当推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:“鸿雁于飞,肃肃其羽。之子于征,劬劳于野。爰及矜人,哀此鳏寡。”篇首以大雁的自在翱翔反兴,衬托出民夫的执役之苦。东汉末年的诗人应玚的《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》,则是以较大篇幅吟咏大雁的诗。而描绘雁阵最为美丽的著作,当数元代诗人谢宗可的《雁字》:“芦花月底寄秋情,阵影南飞势不断。一画写开湘水碧,半行草破楚天青。”此外,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调查也细致入微,其诗句“风翻白浪花千片,雁点青天字一行。”不只对仗整齐,并且意趣盎然。

  作为诗篇的一种意象,“雁南归”“雁北往”常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。唐代诗人钱起是吴兴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,一直在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)当官,他的诗作《送征雁》描绘秋雁向南飞,《归雁》则描绘春雁向北飞,诗人正是借写充溢客愁的旅雁,悠扬地表露了自己宦游他乡思故土的情怀。东汉蔡琰的《胡笳十八拍》所折射的思乡之情栩栩如生:“雁南征兮欲寄边声,雁北归兮为得汉音,雁飞高兮邈难寻,空断肠兮思愔愔,攒眉向月兮抚雅琴,五拍泠泠兮意弥深。”杜甫的《归雁》是安史之乱之后,诗人羁旅蜀地,为乡情所困的佳作:“东来万里客,乱定几年归?肠断江城雁,高高向北飞。”全诗情景交融,构思精巧,先赋后兴,独具特色。此外,品读明代诗人谢榛的“遐想故园挥涕泪,况闻寒雁下江湖。”南北朝诗人庾信的“失群寒雁声不幸,夜半单飞在月边。”魏晋曹丕的“群燕辞归雁南翔,念君客游思断肠。”也是好多伤感流于心间,好多惆怅无法放心。

  在古代的诗词里,还有不少诗人经过描绘大雁生存环境的困难,来抒情自己对当时环境的担忧。宋代的苏东坡在这方面是个代表,他以“鸿雁”自况,从“人生处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”中的“飞鸿”,到“谁见幽人独来往,缥缈孤鸿影。”中的“孤鸿”,到“暮鸿孤悲鸣,霜林万叶黄。”的“暮鸿”,再到“春来何处不归鸿,非复羸牛踏旧踪。”的“归鸿”,经典地再现了自己青年为官到谪居四方的心路进程,透视出他在窘迫境遇中旷达超逸的生命感悟。李白的《鸣雁行》相同也借物涵义:“胡雁鸣,辞燕山,昨发委羽朝度关。衔芦枝,南飞散落天地间,连行接翼往复还。旅居烟波寄湘吴,凌霜触雪毛体枯,畏逢矰缴惊相呼。闻弦虚坠良可吁,君更弹射何为乎。”全诗竭力铺陈北雁南飞进程的险阻,以及大雁对弓箭的恐惧心理,寄寓诗人所在社会环境的险峻,表达自己的命运吉凶难测。

  古人云:雁有“五常”之德,即“群起群飞,携幼助孤,仁也;失偶而寡,至死不配,义也;依序而飞,不越其位,礼也;衔芦过关,以避鹰隼,智也;秋南春北,不失当时,信也。”在品读鉴赏古代诗词歌赋的一起,且让我们抬起头来,看那排云高翔的雁阵,不正是一首首写在蓝天碧空上的美丽诗行吗?那强健凌厉的雁阵,俨然一支一往无前的仪仗队,永久给人一种繁荣向上的奋发向上,一股高昂旺盛的斗志。


相关产品